close
標題:
發問:
天擅在中國的哪裹? 天擅是哪一個人建造? 天擅有甚麼特色? 天擅是用甚麽材料建造來?
最佳解答:
圖片參考:http://big5.sunnychina.com/gate/big5/i.tripc.cn/scenic_images/1/200581613512742.jpg 更多景點圖片>>> 北京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天壇(Temple of Heaven)1961年,國務院公佈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墻,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圓丘。圓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墻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圓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圓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圓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裏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臺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臺。回音壁是天庫的圓形圍墻。因墻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墻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西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準,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併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墻垣重建,改土墻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墻的墻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墻,更加厚重,周延十余裏,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世界遺產 北京天壇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天壇于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天壇的評價: 北京天壇建於西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週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佈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天壇文化遺產價值 (一)北京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澱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係”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至。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中國兩座天壇之一,另一座是西安的隋唐天壇。 天壇佈局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佈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被兩重壇墻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墻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外壇墻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墻上開闢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墻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幹殿,兩部分之間有隔墻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其他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中國文化遺產 快快快快快快!發問:
天擅在中國的哪裹? 天擅是哪一個人建造? 天擅有甚麼特色? 天擅是用甚麽材料建造來?
最佳解答:
圖片參考:http://big5.sunnychina.com/gate/big5/i.tripc.cn/scenic_images/1/200581613512742.jpg 更多景點圖片>>> 北京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天壇(Temple of Heaven)1961年,國務院公佈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墻,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圓丘。圓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墻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圓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圓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圓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裏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臺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臺。回音壁是天庫的圓形圍墻。因墻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墻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西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準,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併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墻垣重建,改土墻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墻的墻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墻,更加厚重,周延十余裏,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世界遺產 北京天壇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天壇于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天壇的評價: 北京天壇建於西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週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佈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天壇文化遺產價值 (一)北京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澱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係”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至。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中國兩座天壇之一,另一座是西安的隋唐天壇。 天壇佈局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佈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被兩重壇墻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墻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外壇墻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墻上開闢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墻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幹殿,兩部分之間有隔墻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其他解答: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