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我想一D香港流行音樂GE野(15分)嫁.....快...THZ=]=

發問:

唔該.. 1)我想知70-90年代的流行音樂的特色.....各3個 2)講出3位2000年至今具(代表性)的流行音樂歌手.....同點解 3)講出4首可以代表2000年至今的流行音樂...同點解 4)講出2000年至今香港流行音樂健康和不健康的現像..各3個 5)講出2000年至今香港流行音樂的特色

最佳解答: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中大是香港最早開辦音樂系的院校。自一九六五年開始,音樂系教師便不斷研究及分析香港的中西音樂文化,蒐集及整理文獻資料,又積極創作,把香港音樂推廣至世界各地。 保存文化——蒐集「香港音樂四十年」資料 音樂系於一九八九年開展的「香港音樂四十年(一九五零至一九九零年)」大型計劃,集合了八位教師的力量,搜集香港一九五零至九零年間,與音樂有關的所有資料,包括剪報,戲劇劇本、照片、幻燈片、錄像帶和錄音帶,香港作曲家樂譜,以及各音樂團體或組織舉行音樂活動的記錄。其數量之豐富,範圍之廣闊,內容之深入,是前所未有的。 搜集所得顯示香港對各類音樂有高度包容性,無論傳統中樂或是西洋音樂,在本地皆可自由發展。香港的音樂人,一方面盡量保留本地傳統的風格,同時亦通過不斷的創作,建立香港獨特的現代音樂文化。參與搜集資料的教師更憑藉這些資料,就各自的專研範疇作深入探討,完成了多篇論文及著作。 五、六十年代,不少內地音樂家避難來港,他們在物質並不充裕的時代創作,缺乏器材,作品只好以聲樂(獨唱及合唱)和鋼琴為主,故當時的業餘合唱團數量很多。 七十年代開始,香港經濟起飛,學習音樂逐漸普及。中大音樂系亦致力為年青人提供正統的訓練,培養本土音樂人才。 樂曲創作逐漸本地化 音樂系系主任陳永華教授指出,系內教師的研究顯示,香港音樂創作的歷史可追溯至五十年代初,但是香港音樂創作人的黃金期,卻在七十年代末才開始。當時除合唱團始終無法職業化外,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中樂團先後於一九七四及七七年成立。土生土長的作曲家於海外深造後回港,創作了許多樂曲。由於早期院校的教師大部分是外國人,課程取材自西方,學生畢業後,多負笈海外,而且他們均希望作品得到國際認同,這些作品和風格極受西方影響。 陳永華教授以創作交響樂為主,已完成六首,廣為內地、日本、俄羅斯、波蘭、加拿大、匈牙利、韓國、新西蘭、台灣、澳洲及美國等管弦樂團所演奏或在電台播放。 回歸前數年,陳教授留意到作曲家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身分和定位,創作時會「回歸中國」,在傳統中發掘樂曲的素材。他認為這是好的做法,因為綜觀海峽兩岸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社會,只有香港人是從小就對東西文化有著同等經驗和體會,這種跨文化的特色就是香港的特色,只要把這種特色展現出來,年青作曲家將會為香港文化帶來新的面貌,創造新的音樂品種。 陳教授說:「科技發展的特色是新技術不斷淘汰舊技術,文化的拓展卻是有延續性和越來越深化的。文化是精緻藝術,代表著人類的心靈。中大音樂系教師不單是為個人興趣而創作,更希望譜出這一代心聲。」音樂系的教師多年來創作了許多樂曲,並製成鐳射唱片,行銷世界各地。他們亦經常在本地及外地的音樂會擔任指揮,奏自己的作品。 中大音樂榮休教授紀大衛任教本校音樂系近卅載,桃李滿門。本校陳永華教授和陳偉光教授便是他的弟子,他的學生尚包括香港電台英文台台長曾葉發先生、香港大學音樂系講師陳慶恩教授、香港教育學院講師吳俊凱先生等。紀教授音樂創作風格幽默,妙趣橫生。他亦是一位出色的鋼琴家及指揮家,曾獲頒MBE勳銜。 陳偉光教授的作品數量很多,以管弦樂和聲樂為主,他更於一九九七年起成為香港管弦樂團的駐團作曲家,並定期指揮其新作演出。 羅炳良教授的作品集中在聖樂、室樂、管弦樂和合唱。

其他解答:

到了1970年代來自台灣的歌手雄霸香港樂壇,包括青山、姚蘇蓉、楊燕、湯蘭花、劉家昌、甄妮、尤雅、鄧麗君、鳳飛飛等。 其中以多次訪港的「東方歌藝團」網羅最多當紅台灣歌手作舞臺演出。 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樂歌手並不重視國語流行音樂,在這之前香港的國語流行歌曲大多是來自其它大中華地區,直至1990年代開始後,以張學友爲代表的四大天王開始進入臺灣,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市場,嘗試國語流行音樂的表演。這其中最爲成功的亦是張學友,他的國語唱片《吻別》、《真愛新曲+精選》等均在海外獲得極大的成功,亦取得了創紀錄的銷量,令其登上高峰。在這個期間,其它的四大天王成員譬如劉德華亦在中國大陸的國語歌曲方面取得成功。 電影主題曲 由於國語電影在1960年代領導香港電影的市場,連帶電影主題曲及主唱歌手亦同時走紅。由於當時的當紅演員如林黛、樂蒂等並非唱家班,主題曲通常由幕後代唱。其中包括由顧家輝作曲顧媚主唱林黛遺作《不了情》。 粵語流行曲 在歐西及國語歌曲流行的年代,相對較為保守的星馬仍以粵語歌曲為主,部分流入香港市場在當時工廠女工間大行其道,當時著名的星馬歌手有鄭錦昌、麗莎及後期的尹光、朱咪咪等。 香港普及化的粵語流行曲是由許冠傑開創的。他把廣東話的歌詞填入西方流行樂曲(尤其是貓王皮禮士利)。 後來粵語流行歌曲參照很多日本歌曲及西方音樂譬如樂與怒、藍調、民歌。由於日本歌曲比較有時代感,改編歌曲成了一個熱潮。踏入1990年代,男子歌手比較受歡迎。當時,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被稱呼為「四大天王」。張學友的唱片銷量在當時達到了國際水準,更是參與了許多國際音樂獎項的頒獎典禮,成爲香港流行音樂史上的一個對外巔峰時期。同時,香港也開始追求原創本地音樂,例如逹明一派、Beyond、夢劇院及Face to Face。自2000年代,女子組合慢慢復興。譬如:Twins、2R、Cookies。近年來,除了男子組合從新冒起,如SOLER、EO2、Sun Boy'z,以唱作人身分出道的歌手也不少,他們往往是集作曲家、作詞人、歌手於一身,如唱作四小強--王菀之、張敬軒、張繼聰、方大同。 電視劇主題曲 由顧嘉輝及葉紹德創作,仙杜拉主唱的《啼笑姻緣》大受歡迎。後來黃霑與顧嘉輝合作把電視劇主題曲風格提升到雅俗共賞的層次。因此確立電視劇主題曲的音樂地位,直到1990年代末期電視受歡迎程度下降才失去影響力。 由於音樂界人才青黃不接,唱片公司陸續出現裁員和結業潮。唱片公司為尋找賺錢途徑而嘗試邀請電影界受歡迎的演員成為歌手,或者物色模特兒成為歌手,令香港樂壇變得只重視市場和形象而不重視歌唱實力,大量只有外表但歌藝平庸的新人在樂壇湧現,當紅人氣組合Twins正是這時期出現的表表者。可是,大部分在這個時期出道的新歌手都沒有什麼影響力,出道不久就很快銷聲匿跡。2006年12月,Twins所屬的英皇娛樂與長期壟斷香港樂壇市場的電視台無綫電視合作開設一條開宗明義用作「造星」的電視頻道英皇娛樂台,但它們此舉顯然忽視了當前的現實——在香港,因大量上一代的歌手高調復出,以及網絡歌曲和非主流音樂因寬頻發達而迅速崛起,加上樂迷對香港歌手的實力要求變得嚴謹,「造星」這種推出樂壇新人的手法經已失效。 在這個時期,雖然有被認可的譬如古巨基及陳奕迅這樣的實力派歌手存在,但香港本土流行音樂由於過渡注重包裝以及過分削弱音樂實力的整體力量,已被認爲遠遠不如輝煌時期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 踏入2000年代,不少1990年代的香港歌手如張學友、王菲、鄭秀文、黎明和郭富城等已漸漸淡出歌唱演出。部份轉而發展電影甚或嘗試音樂劇等演出。亦有部份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的歌手高姿態復出,如許冠傑、徐小鳳、甄妮、譚詠麟、林子祥、葉蒨文、彭羚、林憶蓮、關淑怡;樂隊則有Beyond20週年的重組(已再度解散),達明一派及草蜢也有重組的活動。另一方面,音樂界亦有幾位知名歌手及音樂人因各種原因逝世,包括張國榮、梅艷芳、羅文、黃霑和林振強,對香港粵語流行音樂影響甚大。 隨著K歌文化導致香港樂壇持續低迷,粵語流行音樂的影響,就正如黃霑在他的博士論文所言:粵語流行曲已完全失去從前的優勢,未來或許只能像粵曲一樣,「成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在高級文化場所變中國曲藝來演出。」「聲音會隨時間湮沒,除了存在人們的記憶和幾張塵封的唱片裏,下一代未必再有人惹起共鳴了…回歸後香港,縱然偶有獨唱,也只是大中華合唱的單一環節。」 張國榮在生前,以及張學友、黎明等歌手更是數次公開表示不贊同香港的頻繁頒獎典禮,認爲頻繁的頒獎活動會降低獎項的影響力。 而在2005年,香港陸續出現不少被喻為實力派的歌手或創作歌手,他們都被大眾視為香港樂壇的明日之星,如:方大同、張繼聰、張敬軒、謝安琪、王菀之等等,都比眾多樂評人,或樂壇前輩如:黃耀明、關淑怡等推崇備至。|||||http://www.cuhk.edu.hk/puo/bulletin/issue/200101/hk_music/music_c.ht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vn93zf19t 的頭像
    lvn93zf19t

    香港特色

    lvn93zf19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