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功課!!!!!!!!!!!!!!

發問:

找一種有趣特性的動物,以日記形式把特性寫出來 請幫我寫 20分

最佳解答:

有趣的動物 學淳 從冰天雪地的寒帶到赤日炎炎的熱帶,從碧波蕩漾的湖泊到植物叢生的陸地,從鬱鬱蒼蒼的林海到滿眼荒涼的沙漠,從遼闊的海洋深處到高聳的懸崖絕壁,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動物。 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一下動物世界,那會發現不少有趣的現象呢。 五彩繽紛的「提燈會」 海洋深處是一片漆黑的。可是在那裏卻有不少動物舉行終年不熄的「提燈會」。 深海的動物,像甲殼類、魚類,很多身上都有發光器,能夠發出紅、黃、藍、紫等等亮光,使海底的「提燈會」五彩繽紛,格外悅目。 海底動物的發光器,大多數分布在腹部兩側,但也有長在背上、尾上或者觸鬚末端的。光的來源,有的來自發光腺體,有的來自體內的發光細菌。一種動物常常能夠發出二三種顏色的光來。像燈籠魚,牠的腹部有兩排發光器,上面一排能夠發出紅色、藍色及紫色的光,下面一排能夠發出紅色、桔紅色的光。動物的發光,給黑暗的海洋帶來了光明。有了光,牠們容易辨識同伴,還可以用來防禦敵害,誘捕食物呢。 護兒口袋 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地的袋鼠媽媽,腹部有個育兒袋,袋裏有奶頭。袋鼠媽媽生下的小袋鼠,身體極小,只有大拇指那樣大,小袋鼠在育兒袋中吃奶長大,哺育八個月後,小袋鼠離開育兒袋,獨立生活,能在袋鼠媽媽旁邊自由跑動。但是碰到危險,小袋鼠仍要跳入媽媽的育兒袋中,躲避敵害。 南美洲 巴西、圭亞那等地,有一種負子蟾,在繁殖期間,雌蟾的背面皮膚會軟化成別具風格的育兒室。雄蟾配合把卵壓入雌蟾的育兒室裏,上面還蓋上一層膠質。卵就在育兒室裏孵化發育,通過室壁裏的微血管,孵化後的小蝌蚪可以得到牠需要的水分和營養物質,直到變成幼蟾後,牠們才跳出育兒室,離開牠們的媽媽。 小魚吃大魚 常言道:「大魚吃小魚」。這是自然界的常見現象。 但是也有小魚吃大魚的事呢。生長在海裏的硬顎毒魚,能吃掉身體魁梧,十分兇猛的鯊魚。 硬顎毒魚身體粗短,有氣囊,吸氣後身體像一個圓球,全身除了口緣和尾部外,長滿了尖利的刺棘。 那末,牠們是怎樣吃掉鯊魚的呢? 原來,牠們採取了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肚皮的戰術。當硬顎毒魚飄浮在海面上被鯊魚吞食後,就在鯊魚體內興風作浪,牠們把身體鼓得圓圓的,用刺棘不斷地頂撞鯊魚的胃壁,使鯊魚痛得不可開交,當胃壁被頂破以後,在很短的時間內,牠們把鯊魚的兩肋吃得一乾二淨。飽餐之後,這群兇手又在海面上逍遙飄浮。很難料到,在海洋上稱王稱霸、不可一世的鯊魚,竟會死於小小硬顎毒魚之手。 在南美洲 亞馬遜河有一種「猛鮭」,雖然身長只有三十釐米,但竟敢襲擊身體比牠大許許多多,性格非常兇狠的鱷魚。甚至當龐然大物??牛過河時,牠們只要一聞到血腥氣味,就會蜂擁而來,用非常銳利的牙齒,你一口,我一口地集體圍攻,把牛咬得鮮血直流,把河水染成一片赤色,最後,龐大的牛竟被這群小暴徒所葬送。傳說,古代的暴君,常把觸犯他們利益的「犯人」投入河中,讓猛鮭活活咬死,所以當地人又稱猛鮭為「吃人魚」。 失而復生 橫行的螃蟹,遇到「敵人」,就煞有介事地舉起兩隻像老虎鉗似的螯足,氣勢洶洶地鉗過去。其實,螃蟹是隻紙老虎,膽小得很,雙方交鋒時,只要對方略加反抗,牠就生怕喪命,趕快棄足而逃。 蜥蜴和壁虎的尾巴,如果被捉住,牠們會來個當機立斷,「丟卒保車」,迅速地把尾巴折斷。斷了的尾巴會在原地跳動不息,來迷惑「敵人」,分散對方的注意力,而牠本身就乘機逃遁而去。 原來,螃蟹的足、蜥蜴的尾都會失而復生,對牠們的生命毫無影響。 越是低等的動物,再生能力越強。像蚯蚓被切成兩段後,各段都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而變為兩條蚯蚓了。水螅的再生本領更大啦,身上每一塊碎片,都能搖身一變,再生成為完整的個體。 非洲湖中盛產各種含卵魚。魚媽媽把牠產下的卵含在口裏,卵孵化成小魚後,要經過一個時期的發育,才游出媽媽的嘴巴。這時小魚只在牠媽媽頭邊游來游去,不敢遠游。一旦發現有危險,牠們便又立刻逃入媽媽的口裏,讓媽媽來周旋對付。 令人奇怪的是海馬爸爸也有個育兒袋。海馬棲息在我國南海中。海馬媽媽產卵時把卵直接產在海馬爸爸的育兒袋中,卵就在育兒袋中孵化發育。雄海馬「分娩」時,用牠的尾巴緊緊捲在海藻上,肌肉收縮時,身體一仰一伏地擺動,當它仰起時,育兒袋的袋口就打開,小海馬就跟著出來了。 共生互利 動物界有不少共生互利的例子。 寄居蟹的小房子上有一種長期居住的小生物,名叫海葵。海葵跟著寄居蟹在海底旅游,一路任意吃喝。寄居蟹對這位常客總是熱情接待,從未下過逐客令。如有敵人膽敢來侵犯時,海葵就要施展它身上的法寶??刺絲囊從口和壁孔中射出槍絲來刺螫敵人,保護寄居蟹。 犀牛是種珍貴動物,分佈在非洲和東南亞各地,發起牛脾氣來,連大象那種大力士也要退避三舍。可是牠卻有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那就是小鳥。它們之間的深厚友情,決不是偶然的。原來犀牛的皮膚,好像盔甲一樣,但皺褶的地方卻非常嬌嫩,常受體外寄生蟲和吸血昆蟲的刺螫。小鳥棲息在犀牛背上,就以牠體上的寄生蟲類作為美味食品,吃飽肚皮。同時,犀牛的視覺不夠敏銳,當小鳥發現敵人時,就會飛上飛下,發出尖銳的叫聲,向牠的好朋友發出警報。所以犀牛對小鳥非常感激,平時也讓小鳥在牠背上任意玩耍,性情暴躁的犀牛,從不對牠的好友發脾氣。 早期海洋公園的營運資金,主要依賴門票收入及香港賽馬會的撥款支持。因為入場費偏低,所以海洋公園大部分時間都是虧蝕。1987年7月1日,港英政府通過《海洋公園條例》,由馬會撥款2億港元成立信託基金,公園脫離馬會獨立,成為非牟利機構,並需要自負盈虧,可盡量以商業手法經營。 由於以商業手法經營,海洋公園便逐步提高入場費,因此亦開始轉虧為盈。1992年,海洋公園全年入場人次已達300萬。然而,1998年後,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加上遊客開始對公園欠缺新鮮感,且鎮園之寶的殺人鯨「海威」病逝,海洋公園開始出現虧損。雖然於1999年獲中國大陸同意引入2隻大熊貓,但亦未能提升入場人次。於是海洋公園只好關閉水上樂園和集古村等設施,改為吸引更多年輕人的方針,引入更多大型機動遊戲,例如跳樓機及越礦飛車。 過去海洋公園以海馬作為標誌,公園範圍內的南朗山北麓更有大型海馬標誌。然而,海馬動態被認為不夠活潑,也是中藥材的一種,故未能充份配合公園的理念。因此,海洋公園遂於2000年11月開始引入稱為「威威獅令」的卡通海獅作為公園的代言人,並以此角色展開更多的推廣及宣傳工作。 隨著中國大陸開放自由行到港,海洋公園的入場人數出現起色,2004至2005財政年度入場人次超過400萬,打破公園開幕以來最高紀錄。 2007-12-12 16:48:15 補充: 你可以抄到呢到,五彩繽紛的「提燈會」

其他解答:

日記形式就5识了,不过我觉得呢篇写到你要ge野,可能篇野会太长,你可以删紧d 有趣的小螞蟻每到夏天,我經常在地上、墻上、墻腳邊或樹洞裏等潮濕又骯臟的地方看見一群群的螞蟻,它們都有一些相同的現象,總是自覺地排著整齊的隊伍,在匆匆忙忙地搬家、尋找食物。它們有趣的行為引起了我的好奇,我覺得應該思考和研究的是人類相互之間是靠語言來傳遞信息的,可我聽不到螞蟻 每到夏天,我經常在地上、墻上、墻腳邊或樹洞裏等潮濕又骯臟的地方看見一群群的螞蟻,它們都有一些相同的現象,總是自覺地排著整齊的隊伍,在匆匆忙忙地搬家、尋找食物。它們有趣的行為引起了我的好奇,我覺得應該思考和研究的是人類相互之間是靠語言來傳遞信息的,可我聽不到螞蟻有說話的聲音。那麽,到底是誰在指揮它們呢?它們又是用什麽方式進行相互之間的聯系呢? 帶著這個有趣的問題,我到市圖書館查找了《十萬個為什麽?》和自己收藏的《少兒百科全書》中一些有關螞蟻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等方面的資料,我了解到螞蟻的集體生活,是靠特殊的"化學語言"來保持聯系的,螞蟻的"化學語言"又稱為激素,它是從螞蟻的肛門排出體外的一種化學物質。我還就此問題咨詢了在醫院當醫生的大姨,知道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氣味,自己家的人的氣味更是相近,動物也不例外。那麽,螞蟻排出體外的化學物質和螞蟻身上的氣味起到什麽作用呢?我采用了觀察法和實驗法,分別在學校的花帶、河堤的草坪、奶奶家門口的果樹下做了幾次這樣的試驗,在離螞蟻窩不遠的地方放上一點糖,一個在外尋找食物的螞蟻"偵察兵"發現了,它在糖粒上停了一會兒,就立刻回窩了。很快,一支長長的螞蟻隊伍就開過來了,而且那些螞蟻們都是很自覺地沿著"偵察兵"走過的路線前進,盡管在它們當中有幾只淘氣的螞蟻離開了隊伍,但它們又很快地回到了原來的路線上。我又在它們通過的路上用小木棍和小鐵鏟鏟出一條小溝,螞蟻爬到溝邊,左試試,右探探,最後還是一個個地爬過去了,找到了原來的線路。接著,我又在路上放了一塊大石頭作路障,擋住了它們的去路,螞蟻們頓時亂作一團,四處亂爬。可是,不到一分鐘,奇跡出現了,一只聰明的螞蟻繞道找到了被石頭隔斷的原路線,螞蟻們又重新排好隊伍前進了。我還做了這樣的試驗,在螞蟻前行的方向前面噴上一些殺蟲劑,結果和原來的情況一樣,螞蟻都是很自覺地排著隊伍跟著它們的隊長繞道離開,接著按原來的路線前進了。在實驗中我還發現,螞蟻的觸角也能起到一些相互聯系的作用,它們在一起的時候,用觸角碰著對方的觸角,起到了替代語言交流的作用。但是,這種依靠觸角來進行聯系的方式,還遠不及依靠排出的激素和氣味要方便、實用得多。 在做完每項試驗後,我都趕緊用放大鏡去觀察,發現有相同的結果:在螞蟻通過的路上都有一條細細的,幾乎是不被人看得見的痕跡,泥土也被濕潤了,我用手捏了捏,感覺手中的泥土粘粘的。我終於明白,這就是螞蟻們相互之間依靠排出的激素,並且嗅到這激素發出的氣味而自覺地形成長長的隊伍的。同樣,螞蟻在覓食的時候,也是把激素散布在來回的路上,同伴還是根據激素和氣味,就知道到哪裏去覓食、把家搬到哪裏。這樣,一同前去的螞蟻都散發出同樣的氣味,使來往的路上形成了一條"氣味長廊",成群的螞蟻就是沿著這條"長廊"而忙碌地尋找或搬運食物的。 我想,既然螞蟻這麽聰明,也許還能利用氣味辨別誰是自己的親人。如果有哪只不聽話的螞蟻誤入別的螞蟻的"家"而被發覺的話,那它的命運就悲慘了。事實是不是這樣呢?我還需要再作進一步的研究。 通過對螞蟻的實驗,我得到了一些啟發,在自然界中,沒有一種動物能夠真正單獨地生活。自由的動物世界裏,各種動物也都有自己特有的聯系方式,並且依靠這種方式來進行"語言"上的溝通,達到共同生活的目的。那麽,是否可以利用動物這些特有的形為來研究人類的一些基因組織呢?今後,我還要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其他喜歡生物科學的朋友來共同研究這一個問題。 我相信,人們研究它們,並且掌握它們其中的奧秘,就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動物為人類服務,成為人類的好朋友。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arrow
arrow

    lvn93zf19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