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香港萬聖節的發展
發問:
有關在萬聖節香港的歷史.. 例如幾時傳入香港.. 香港幾時開始會慶祝萬聖節.. 點樣傳入香港..
最佳解答:
有不同的說法︰ 有網頁資料指出,幾年前從南華早報讀到的一篇文章所披露的資料吻合。該文指出,萬聖節是在「玩具反斗城」(Toys"R"Us)第一家亞洲區分店開幕後才被亞洲人認識。文章還指出,萬聖節與玩具消費文化互相推波助瀾,加上全球化的影響下,這節日才在美國以外的國家興起,發展到今天的全球野火燎原的局面。 萬聖節能在香港“落地生根”,與主題公園的催谷有密切關係。 其中某主題公園舉辦的萬聖節活動踏入十週年,繼續將源自西方的萬聖節加添更多東方的習俗元素,增加香港人的親切感。該主題公園在舉辦萬聖節活動的最初幾年,主題和扮演“嘩鬼”的演員造型都較西化,如喪屍等。近年則在設計上開始滲入更多具有中國內地及香港本土特色的造型及活動項目,如厲鬼村的屋村冤魂、秦皇陵兵馬俑、中國殭屍等,令活動更本土化。 以海洋公園為例,就西方萬聖節鬼文化在香港本土的發展情況做簡單介紹︰在海洋公園萬聖節狂歡活動創辦之前,大多數慶祝該節的是外國人,他們僅在10月31日當天去蘭桂坊通宵狂歡。 海洋公園在十年前將西方文化引入香港,第一年,除了蘭桂坊喝酒的常客外,還吸引了更多青年朋友,於是便著力在青少年中推廣並試著加進中國元素,慢慢從西方文化的框架中脫離出來,形成具有中國、特別是香港風格的萬聖節狂歡活動,香港元素如公共住房、影院、卡拉OK廳等,如今在鬼屋中隨處可見。尤其是去年,還引入了香港近年來流傳的鬼故事。這些鬼故事早已耳熟能詳,大家親臨現場,心情既享受又害怕。 ^o^ 2010-11-06 01:40:55 補充: 其他相關資料︰ http://www.cns.hk:89/ga/2010/10-11/2578818.shtml
其他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萬聖夜(英語:Halloween)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北美、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萬聖夜英文稱之「Halloween」,為「All Hallow Eve」的縮寫,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來源於中古英語「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All Hallows)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Mass)。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阿諾卡(Anoka)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起源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傑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不同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和萬聖夜來自於天主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遊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傳說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不過,諸聖日實際應源自天主教在意大利和高盧的一個隱修會本篤會(Order of Saint Benedict),本篤會會士一向習慣在11月1日的晚課中為亡者誦經,受這傳統所影響,後來教會把11月1日定為諸聖日。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其中美國的萬聖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象徵物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瓜身碩大是美國南瓜的特徵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夜扯上關係的事物有南瓜、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學怪人。黑色和橙色是萬聖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傑克燈是萬聖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梯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不給糖就搗亂(Trick-or-treat)萬聖夜的主要活動是「不給糖就搗亂」(Trick-or-treating)。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着恐怖服裝)便會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算,整袋整袋的搬回家。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草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傳統的萬聖夜服飾包括殭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着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得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殊和克里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便募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會為2005年萬聖節前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節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留言列表